6月23日,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四次會晤在北京舉行。在世紀疫情和地緣政治沖突加劇的背景下,這場中國主場外交吸引了全球的目光。
作為東道主,中國在禮賓方面顯示出十足誠意。
此次會議,中方特意給與會金磚各國領導人準備了禮賓用品盒。從報道視頻中看到,中國外交部禮賓司司長洪磊在介紹禮盒時,專門提及茶禮——大紅袍。
他說: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中方還將我們國家的‘茶中狀元’——大紅袍紅茶放置其中,讓外國領導人可以在會晤時,‘天涯同飲一杯中國茶’。”
這樣重要的外事活動自然吸引了公眾的目光。視頻播出后,有細心的茶友反映說:洪磊司長說的“大紅袍紅茶”,根據六大茶類分類,大紅袍不歸在紅茶類,歸在青茶類,也就是通常說的烏龍茶類。
茶周刊全媒體小編看到朋友圈議論時,首先想到:人畢竟不可能什么都精通,洪磊司長本人可能不經常喝巖茶,加上大紅袍茶湯也是紅色的,所以導致他將大紅袍說成紅茶。
但是,這一個“小口誤”,也引發(fā)了茶周刊全媒體小編的思考:我們應該如何對外傳播中國茶?
為啥偏偏選中大紅袍?
大紅袍可不是一款簡單的茶,它在中國外交史上扮演過重要角色。
1972年,時任美國總統(tǒng)尼克松訪華,毛主席把4兩大紅袍作為珍貴禮物送給尼克松。尼克松有些納悶,對泱泱大國的“小氣”不免心生疑竇。
毛主席身邊的周總理察覺到尼克松臉上的疑惑,馬上解釋道:“總統(tǒng)先生,主席把‘半壁江山’都送給您了!”
尼克松聽了更加困惑不解:“這是怎么回事?”
于是周總理指著精美罐子中裝著的武夷巖茶大紅袍,對尼克松說:“總統(tǒng)先生,武夷大紅袍是中國歷代皇家貢品,一年總產量只有八兩,主席送您四兩,正好是‘半壁江山’呀!”周總理說話幽默風趣,大家都會心地笑了。
4兩大紅袍茶葉作為國禮,成就了中美外交一段佳話。
有了這樣的歷史原因,此次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的禮品選中大紅袍,的確是有歷史淵源的。
中國人為啥“講不好”茶故事?
咱中國人愛喝茶。但在喝茶時也總愛講一句話:“我不懂茶啊!”
其背后并不是謙虛的美德,而是的的確確在“博大精深”的茶文化、茶歷史面前不知不覺就“矮化”“自卑”了;尤其近些年在浮夸的茶藝文化氛圍下,很多人在云山霧罩的茶文化面前都不敢舉杯。
結果就是脫離了大眾生活的所謂茶藝文化給消費者造成了“文化陰影”,讓很多人,尤其是年輕一代對喝茶這件事敬而遠之。
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,茶文化、茶葉知識想能夠“隨風潛入夜,潤物細無聲”,豈不是太難了?
另一方面,中國六大茶類的確立與命名,主要不是建立在市場消費之上,而主要來自農業(yè)生產領域的技術工藝,是農業(yè)文明的產物,與市場、與商業(yè)文明的交融并沒有完全實現(xiàn)。
按照現(xiàn)代商業(yè)的規(guī)律與市場運營規(guī)則,商品名應該建立在消費者容易理解、容易記憶、容易傳播的基礎上。但我們卻相反,走向極度繁復繁瑣。
舉一個極端例子:我們的茶葉既有綠茶、白茶的分類,又存在一個叫“安吉白茶”的綠茶。難死寶寶啦!這樣想想,那位把茶湯紅紅的烏龍茶大紅袍叫作紅茶的外交官,好像沒錯喲!他是不是在提醒茶界:你們能不能簡單點兒?
在農業(yè)領域,中國茶發(fā)展到現(xiàn)在,不僅有了六大茶類和再加工茶之分,還有數百個小品類、上千個公共品牌。茶學專業(yè)的人常哀嘆:“茶葉學到老,茶名記不了!”
如此眾多紛繁的農業(yè)品類名稱,等于給大眾設立了如此高的“傳播門檻”,讓咱自己人都“拎不清”,中國人自己都“講不好”茶故事,遑論講給外國人聽了。
“講好”中國茶需要“內外雙修”
首先,要解決對中國人“講好”中國茶的問題。
要吸引大眾的興趣,以親民的姿態(tài)切入,進行大眾化普及;再來解決從市場從商業(yè)命名、詮釋的問題,要選擇符合時代發(fā)展的方法,把“茶文化”從“歷史的箱子里”拿出來,真正進入大眾的精神生活;最后,引導大眾參與到茶文化繼承和創(chuàng)新過程中來,循序漸進。
解決完“內部問題”,咱們再來說說如何更好地對外傳播中國茶、中國茶文化。
中西方各方面存在差異是天然的、正常的,茶文化的海外傳播需要尋求文化間的交流互鑒、相互理解。外國人是如何看待中國茶的、對于中國茶文化感受如何……這些都是中國茶文化在進行海外傳播時必須考慮的問題,核心是需要我們從對方的視角來觀察中國文化與他們的交融點、接軌方式。
小編的一位大學老師曾經在美國一所大學做訪問學者。在訪問期間,老師經常會用傳統(tǒng)中國式教學方式為美國大學生教授茶文化,但授課效果往往欠佳。通過對美國文化的深入了解,老師發(fā)現(xiàn)美國很少有單獨售賣原葉茶的茶葉店,倒是拼配的水果茶和花草茶很受歡迎,原葉茶最常出現(xiàn)的場景是美國的中藥店、針灸推拿館、中式養(yǎng)生店,且往往與保健、養(yǎng)生等元素掛鉤。于是,老師調整了授課內容與方式,著重對茶葉的保健功效、養(yǎng)生作用等方面進行講解,并采取讓學生提出感興趣的問題,師生共同討論的授課方式。如此一來,學生們學習效率顯著提升,授課質量也有了大幅提高。
這個例子啟發(fā)我們,傳播中國茶和茶文化,“繁文縟節(jié)”不行,“強行灌輸”不行,“枯燥乏味”也不行,一定要刪繁就簡、第一時間里就要展現(xiàn)好中國茶文化的魅力。
洪磊司長的這個“口誤”提醒我們,茶行業(yè)要構筑起符合新時代需要的茶葉知識與文化,這是轉變茶文化傳播、“講好”中國茶的基礎。
只要我們有“講好”中國茶的使命感,有“講好”中國茶的探索勇氣,有“講好”中國茶的扎實本領,把中國茶講得吸引人、感染人,讓中國茶在世界的舞臺上走得更遠,就一定能實現(xiàn)。
出品:中華合作時報·茶周刊全媒體
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(lián)系刪除